经纬纺机:肩负百年丰衣之源使命 赓续 70 载红色基因传承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火狐体育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8-20

  

  岁月无声,总在见证。2021年欣逢中国百年华诞,也是经纬纺机诞生“经纬”品牌70周年。回顾过往,红色经纬始终秉承“丰衣爱民”的情怀,爱党为民赓续传统,守正创新笃行奋进,为纺织强国的建设贡献了 60% 的纺纱设备,彰显了经纬央企人的使命担当。

  躬逢盛世,奋进正当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经纬人将继续弘扬“诚信、改变、协同、简单”价值观,肩负“让纺织更具创造力”的使命,赋能纺织、精彩生活,打造世界一流纺机企业。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坚信,纺织人建设优质纺织生态打造坚实产业链的步伐会慢慢的稳。其征途,必定是星辰大海;其未来,必定是其道大光!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纺织工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凭借强大的发展韧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国纺织行业在几十年时间里,赶超了国外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书写了“母亲工业”的担当。

  作为重要民生基础产业的纺织业,在建国初期就肩负起了国家振兴的重要责任。由于多年的战乱,当时,百废待兴且财政十分困难,全国棉布产量人均仅为4.5米。如何打破“人民衣被甚少”的局面,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当时,国内纺织企业使用的设备基本依靠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展纺织工业,必须设备先行,建设自己的纺织机械生产企业。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中国纺织从未缺席,中国纺织机械也一路紧追,实现了弯道超越、直线并行。在此期间,涌现出的众多创业者,都注定会被共和国铭记。尤其是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红色基因的继承者、成套智能化棉纺设备缔造者——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经纬纺机”),更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0年跨越,经纬纺机传承民族工业之精髓,秉承“让纺织更具创造力”的使命,聚焦智慧纺织工厂全面解决方案、数字化科技服务、产业生态服务平台建设,开始了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数字化科技型企业和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我国纺织工业的腾飞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全球纺织工业的进步作出了持续贡献,也为国人从“穿得暖”到“穿得好”,再到“穿得个性时尚”,提供了装备支撑与技术保障。

  70年探索,是一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之旅;是一段永不止步、几经变革的创新之旅;也是一段肩负使命、改写中国纺机发展历史的光辉之旅。

  如今的经纬纺机在技术创新、企业规模、行业地位方面已远非昔日可比,但其“立足国计民生,振兴民族工业”的初心却始终唯一,未曾动摇改变。

  近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纷纷把机器大规模生产引入到中国纺织工业领域。当时,旧中国机械工业基础薄弱,整个纺织工业主要机器设备不足 500 万棉纺锭、13 万毛纺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迫切地需要大规模建设纺织工业,纺机装备的自主化建设迫在眉睫。

  1949 年后,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段站起来的历史即是我们常说的新中国成立后前 30 年的历史。

  “站起来”阶段,我国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 35.7%,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能够发展起来,不仅改善了民生,而且也成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恢复与稳定的重要阵地。

  这一时期,纺织工业实现了“”。与1952年相比,1978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倍多,达到473.2亿元;棉纺锭增长了近 3倍,达到1562万锭;人均棉布产量增长了3.4倍,达到 11.46米。衣被甚少的状况得以明显改善。1978年,纺织工业共创利税109.6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9.8%,较 1952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 2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 11位。行业出口创汇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经过70年砥砺奋进,我国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机械工业体系,国产纺机设备基本能替代进口产品。这些国产装备支撑着中国纺织工业从“短缺经济”迈向了世界纺织大国——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总量一半还多,人均纤维消费量接近20公斤,这些都与经纬纺机的自立自强分不开。

  70年拼搏,作为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成员单位,经纬纺机在经过1999、2002、2005三次股改以后,形成了由经纬智能、青岛宏大、沈阳宏大、天津宏大、无锡经纬、无锡专件、常德纺机、宜昌纺机、郑州宏大、北京新技术等公司组成的格局,公司产品涵盖了纺纱、织造、捻线、化纤机械和纺机专件,其中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数字化加捻系统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回望 1978年之前的发展历史,尽管此阶段郑州宏大、青岛宏大、沈阳宏大和天津宏大等四家公司还没有并入经纬纺机旗下,但他们的血脉里都传承红色基因,在共和国历史上,都留下了令人起敬的成就,他们共同为中国棉纺成套设备制造书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纬智能”)的前身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是比“一五”计划还早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49年6月,上海刚刚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署接管令,没收官僚资本经纬纺织机制造公司。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的迫切需要和纺机全部依赖进口的落后状况,党中央毅然作出建设新的纺机工业、以经纬为核心加以发展的决定。在华东纺织管理局的领导下,1950年9月,经纬纺织机制造厂筹备委员会在上海成立,1951年5月,在山西榆次西郊破土动工建设。

  在物资匮乏、装备缺乏的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纬先驱们离开城市,在一片荒芜的盐碱滩上,采取“边建厂、边设计、边试制”的交叉方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经过三年零八个月突飞猛进的基建,设备的维修和自制、产品的研制,技术力量的培养训练,1954年8月1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在热烈的掌声和锣鼓声中,为新中国第一座新型现代化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建成剪彩,标志着年产50万锭、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正式投产。而定格这一重要时刻的照片入选了“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的诞生,不仅铸就了新中国纺机事业的强大根基,更成为在党下“又快、又好、又省”建立我国工业体系的典范。

  1953年12月,还在建厂期间,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就根据纺织部命令,研制生产出1182 型梳棉机、1243型并条机、1271型二道头粗纺机、1292型精纺机四种产品,前三种产品在通过生产鉴定后,1955年1182型梳棉机转给青岛纺织机械厂、1243型并条机转给沈阳纺织机械厂生产,1960年1271型二道头粗纺机转给天津纺织机械厂生产。这一些产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纺机产品,由榆次转向全国各地,可以说,这里是新中国纺机业的摇篮。1954年投产至1957年,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生产了细纱、粗纱、梳棉、并条等纺织机械2400余台。

  1956年11月,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圆满完成了我国出口缅甸的6台1471型自动卷纬机的研发试制任务。这是代表中国制造出口外销的产品,毛主席在听取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汇报工作时,委托蒋部长转告经纬职工,“一定得做好,一定得按时完成”。自动卷纬机精巧的设计、优美的外观,先进的技术性能,赢得缅甸的赞叹。1959年3月,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自行设计研制的狭幅式精纺机作为我国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的代表,在东德莱比锡国际展览馆中国馆展出,这是经纬的产品在国际展览的首秀,一经亮相就大获成功,让经纬声名大噪。

  1966 年开始,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在细纱机上进行深耕,陆续研制成功A512、A513W、FA502、FA506等经典款细纱机20余种。锭子、罗拉、钢领、皮辊、滚盘等细纱机上的专件都由自己研制生产。30年来,生产了棉纺专件16种。有关数据表明,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提供的细纱机占到解放后全国新增纱锭的50%以上。这一些产品,由纺织工业部统一调拨,销售到全国(除台湾外)29 个省、市、自治区,装备及配套使用的单位达 171 个。

  解放前,我国化纤工业一片空白。化学纤维的采用不仅可减少与棉粮争地的矛盾,而且还能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尽快发展化纤设备是摆在当时纺织业面前的崭新课题。1957年,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率先开始了化纤设备的试制工作。1961年12月,成功制造出长丝机、短丝机、纺丝联合机及化纤专件等一系列国产化纤设备。到1983年,生产的化纤设备已达50余种。尤其是R535A长丝纺丝机适用于粘胶普通纤维和富强纤维的纺织,深受市场欢迎,仅1983年生产销售了140台。到1984年,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生产的维尼纶纺丝机、牵切机、切断机装备了上海、江苏仪征等七个大型化纤企业,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建设。

  1974年,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CW-2型200锭转杯纺纱机,填补了我国纺织工业的空白,为我国纺织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我国纺织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CW-2型200锭转杯纺纱机在北京三棉、无锡一棉、武汉三棉、南通二棉等先后使用。

  1951年2月,根据“自力更生培养生产技术人才”的方针,经纬纺织机制造厂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周家桥成立了“经纬技工训练班”,首批招收200名学员,技术工人培训工作从此开始。1951年12月,工训班奔赴榆次,改为经纬技术学校,招收了车、钳、铣、铸、计划、统计等三届学生后,1953年,纺织部决定将技术学校迁到郑州,改名为郑州机电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原工学院,为纺织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建成投产30年来,不仅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纺织机械仰人鼻息的半殖民地状况,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更为逐步的提升和改善人民衣着提供了35453台棉纺、化纤设备,装备全国29个省市区的棉纺、化纤工厂,还向世界各地的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产品,为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那是一个“开先河”的年代,也是一个依靠自立自强“站起来”的年代。经纬人见证了中国第一代纺织机械设备的诞生,也见证了纺织机械设备逐步的技术升级。

  作为纺机行业唯一的百年企业,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青岛纺织机械厂。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纺织工业部统一管理下,青岛纺织机械厂专项生产梳棉机和纺织专用电动机。1950年 5月,企业仿制成功日本CM型梳棉机,当年即生产出 56台设备,也由此结束了我国只能维修不能生产纺织设备的历史,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由此开了先河,为后来新中国的“丰衣足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短短的三年经济恢复改造时期,青岛纺织机械厂累计生产梳棉机1070台。1954年,在科学技术人员和员工的努力下,独立设计制造出 1181型和 A181新型梳棉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了我国唯一梳棉机生产厂商。从1956年开始,援外出口自行设计制造的1181型梳棉机受到外商好评,为大批梳棉机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 1959年共向世界 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各种各样不同型号梳棉机686台。

  20世纪60年代,梳棉机开始向高产、高速、大卷装方向发展,企业高产A186梳棉机开始采用金属针布,在产量,工艺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在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中展示了新技术。A187A、A188 型梳棉机等小锡林、小道夫型梳棉机实现了锡林-道夫梳理副采用小角度金属针布的国际创举,创新了三罗拉剥棉装置获取专利并为国外梳棉机效仿,企业梳棉机部分制造技术迈入了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的先进行列。

  梳棉机的研制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企业研制的 A189、A190 型系列梳棉机,大、小锡林,大、小道夫梳棉机技术交替诞生、交替发展,新型金属针布等技术被采用,梳棉机产量成倍增加,机器结构也适应高速化的需要,采用全封闭型整体设计,提高了梳棉机的适用和美学功能。

  随着纺织工业的进步和需求,公司开始研制开发清梳工艺联合生产线年代,第一代清梳联系统在企业诞生,当时技术人员用5台1181F梳棉机加装喂棉箱进行的第一代有回花输棉系统的清梳联工艺生产线试验,取代了传统的花卷工艺传统清梳系统。

  作为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棉纺业务单元于1952年至1959年,在纺织工业部的统筹部署下,开始试制开清棉机,先后设计制造了 52型、54型、57型、58型和 59型等共 5个型号的开清棉联合机,满足了建国初期棉纺织厂的需求。

  从 1964 年到 1982 年,为提高开清棉联合机自动化水平,企业先后研发了LA001型等共8型开清棉联合机,有效提升了棉纺织厂的生产效率。其中作为中国第一套国产的、正规的清钢联合机LA011型开清棉联合机首开先河,随后一直在改进创新的机型更是屡创佳绩,赢得了行业与市场的双重肯定: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A002A 型圆盘自动抓棉机更先后获得1977年轻工业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河南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委四等发明奖;A045型凝棉器于1980年获得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三等奖;A035型混开棉机获得轻工业部科技表彰大会奖状和河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A064S和A065S清花气流配棉机组于1981年获得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清棉、梳棉、并条、细纱机相继研制成功,实现批量生产的同时,我国粗纱机生产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51年,我国制造的第一台1251型粗纱机在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前身——国营天津纺织机械厂试制成功,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粗纱机实现了从无到有,打破了粗纱机依赖进口的困局。

  1964年,天津纺织机械厂又研制成功了A453B型粗纱机,纺制粗纱由二道或多道粗纱的纺纱工艺变更为单程一道的纺纱工艺。1973年,研制成功 A456型粗纱机,提高了纺纱速度,锭翼工艺转速达到800转/分,增大了卷装。

  1965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支援内地建设”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由国家纺织工业部确定,从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上海纺织机械专件厂、经纬纺织机械厂、郑州纺织机械厂等企业抽调人员设备,组建了三线内迁企业——常德纺织机械厂。(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前身)。

  建厂初期,常德纺机主要生产棉纺专件摇架、粉冶制品和普通中小型金属切削机床,其中摇架产品供棉纺机械制造厂计划配套用,机床产品供本系统内企业和本企业自用。克服了缺设备、缺材料、缺工具的种种困难,凭着坚定理想信念,1966年 12月 25日,常德纺机生产出自己的第一个产品—1293K摇架。随后,常德纺机又相继设计生产出 A455A型粗纱摇架、YJ—00型细纱摇架;1975年与上海二纺机等单位联合设计并由常德纺机生产的 TFl8—115型细纱摇架,配套经纬纺机厂生产的 A513型细纱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从此,常德纺机奠定了全国最大摇架制造基地的基础与市场地位。

  在专件领域领航发展的同时,为了加快我国民族纺织工业前进步伐,常德纺机持续拓宽纺织机械织造范围和领域,于1973年试制完成全国首台Z303型 2梳经编机,填补了国内多梳栉高速经编机的空白。(待续)